9月6-7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变革社会中的学校发展”,分为一个主论坛以及六个分论坛,涉及教育技术创新与学校教育发展、变革社会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变革社会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变革社会中的学生发展与评价、面向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博士培养等热点话题。我校作为吉林省教育博士工作站受邀参加了其中一个分论坛的研讨活动,并作重要发言。出席论坛活动的有东北师大附中邵志豪校长,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代表吴波、宫海静、李文化、吕丽、展鑫磊。
6日下午进行的主会场专家报告,由全国政协常务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大会致辞,并做题为“教师成长的新教育的探索”主题报告。接下来由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现任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做题为“新世纪中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做题为“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主题报告。
全球基础教育论坛还邀请了高等教育学教授、芬兰教育研究协会主席、赫尔辛基大学教学中心主任Auli Too-m做了题为“Teacher educators in academic teacher education——key for 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师资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的主题报告。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原部长、东京大学荣誉教授佐藤学做题为“High-Quality Learning for Transformative Society: Beyond the COVID-19 Pandemic”(变革型社会中的高质量学习--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思考)。
7日上午分论坛的主题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培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由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秦春生主持。首先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志辉教授做了题为“教育博士UGS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报告。邬教授从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理性认识,东师教育博士培养现状和反思三个方面汇报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培养的情况。
我校是吉林省教育博士工作站之一,邵志豪校长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同时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做了题为“教育博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报告。
首先,邵校长阐述了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定位与定义。东北师范大学以东北师大附中为培养场域建立的以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术组织。该组织以基于教育实践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培养教育者运用适宜的实践,去创生新知识、去守护教育专业、去推动教师发展,最终成为在一线教育岗位上的优秀学术型实践者。
第二,明确了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目标与特性。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同时具有博士工作站、教育博士、东北师大附中三重规定性,这就使得工作站的使命和担当具有了内生的特殊性和目标指向性: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研究内容;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研究动力;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研究对象。工作站的目标为:“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地方、服务大学。”将特性归纳为:“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学生、辐射一个区域、探索一种模式”。
第三,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模式与路向。“大学-专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培养环境(U-M-S);“导师-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T-T-S);“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P-S-R)。具体培养路径是立足课堂与学科教学一体化,明确培养之基;学习任务与课题项目一体化,聚焦核心主题;论文撰写与课程实施一体化,融通实践过程;自我提升与学术辐射一体化,拓宽成长视域;群组讨论与问题思考一体化,纵深研究理路。自2018年以来,工作站共成功举办九届主题学术论坛,论坛内容从文献交流分享到开题报告、专题沙龙,再到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学科教学创新与实践等方面。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工作站的博士生既可以推进自己的研究,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可以为未来参加大学组织的正式学术会议做准备。让学术研讨形成工作站的常态化,站内博士们与导师组、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之间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对话关系,在对话和讨论中,培养了研究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互相批判和提高,教学相长。
第四,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成果与辐射。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成立三年来,经过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做到了“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学生、辐射一个区域、探索一种模式”。三年来,工作站的博士从学科教学及自己的管理领域出发,发现研究点,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探索, 多人在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中,把自己在工作专业领域的课堂教学或学校管理实践研究以课题、项目运行的方式与教育博士的学习任务、毕业任务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站内成员把研究形成的论文发表在SCI类,CSSCI类、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市级期刊上,同时在工作站学术期刊《教育科研》《争鸣》上发表论文。在备课、课例展示、经验交流、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教育教学比赛中都有教育博士展示实践研究成果的身影!
接下来,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代表吴波做了题为“基于学科理解的中学生基因概念学习进阶研究”研究分享,宫海静做了题为“指向学术素养培育的高中数学特色课程实施研究”研究分享,他们分别从各自博士研究的领域进行了阶段研究成果的汇报,从文献梳理到问题的提出,再到研究的设计框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再一次展示了东北师大附中三位一体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成果。
来自深圳教育博士站的代表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丽虹做了题为“基于大概念的地方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的研究分享,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刘琨做了题为“素养导向的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变革研究——基于深圳某高校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分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慧做了题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分享。
最后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吕立杰支持主题为“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培养模式变革的视角”圆桌论坛。参加圆桌论坛的嘉宾有张斌贤(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饶从满(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对未来教育博士和教育博士工作站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并进行了发展方向的指引。
建设学术型中学,培养学术型教师,培育学术型学生,东北师大附中在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直在努力前行。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