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支持平台

支持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支持平台 >> 正文

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论坛第四届

发布日期:2022-05-0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东北师大附中第四届教育博士论坛简报



         2020年5月5日,东北师大附中第四届教育博士论坛如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献分享阅读”,论坛的内容是由三名2019级教育博士生潘振东、宫海静和高晓伟进行研究的文献阅读汇报。论坛特别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夯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邵志豪作现场指导。出席论坛的博士生有刘勇、李文化、潘振东、张晓顺、宫海静、高晓伟、田雪玲、陈宇博、韩全志、张笑笑、辛颖。

         三位同学都是工作在附中一线的理科教师,研究的方向是理科课程教学方面,他们分别从文献阅读、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和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专家的现场点评和指导。

        潘振东老师主要是围绕研究的方向“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梳理了国外核心素养和物理实验实施概况、国内核心素养研究概况、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现行教科书中物理实验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策略设想等内容。专家指导建议是研究者在论文中必须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将核心素养作为自己的研究问题太宏大,指向性不够明确,应该聚焦核心素养的某一个维度,甚至是某一个维度里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体现不同年龄段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将学科素养锁定研究方向,聚焦一个素养,争取做到小题大做,深入挖掘,将具体问题切入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汇报者认为通过本次论坛,对所研究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宫海静老师首先从定位、核心、过程三个维度剖析了对普通高中学术型学生内涵的理解。同时,基于对普通高中学术型学生内涵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了学术型学生培养在学科落地的几点思考,剖析了学术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并从数学兴趣和数学化的角度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路径,即课程、课堂和教材。宫海静老师还处于研究问题的探索期,她希望能够将博士研究方向与学术型学生学科培养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对于她思考路径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更希望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确定研究问题与方向。高夯教授首先肯定了宫海静老师研究的意义,作为重点中学的师大附中应该着眼于国家对基础创新人才、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于宫老师的选题也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教育博士的研究要基于实践,要着眼于小处,要小题大做,人才培养是学校范围的工作,宫老师只能选其中一个点展开。其次,博士研究要方法科学、有理有据。例如,学术兴趣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要细致刻画,要有对比、有测量才能判断成效。

        高晓伟老师从定量化研究对化学学科关键而又独特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定量化思想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理论构建与培养策略研究”为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思路。选题的深度和立足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高夯教授提出关于“思想”的研究难度要远大于实证研究,邵校长从教育博士研究应立足于“既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分别给出了中肯的指导。 汇报者认为经过大家的研讨,参与论坛的老师对教育研究的开展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研究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同时也促使老师们用更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反思平日的教学工作。


        本届教育博士论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期待下一届的文科专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