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支持平台

支持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支持平台 >> 正文

教育博士三位一体 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日期:2022-05-07    作者:     来源:     点击: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教育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个平台跟大家共同切磋。关于吉林省博士生工作站之一——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实践-学习-研究”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我想通过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

一、 性质与意义: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定位与定义

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定位相对复杂,因为它同时具有三个上位概念。第一个上位概念博士工作站。从这一角度讲,工作站是高等院校(师大)与事业单位(附中)联合建立的“产、学、研”结合组织。这就需要工作站服务于东北师大的博士培养路径创新、服务于东北师大的教育理论实践,服务于东北师大的教育实验开展,服务于东北师大的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第二个上位概念是教育博士。从这一角度讲,工作站是为教育领域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的机构。这就需要工作站以行动研究为方向,服务于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效果的提升、教育政策的完善、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个上位概念是东北师大附中。从这一角度讲,工作站是东北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这就需要工作站服务于东北师大附中现代治理体系的探索,服务于东北师大附中教师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服务于基于附中学情的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因此,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可以定义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东北师大附中为培养场域建立的以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术组织。该组织以基于教育实践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培养教育者运用适宜的实践,去创生新知识、去守护教育专业、去推动教师发展,最终成为在一线教育岗位上的优秀学术型实践者。

二、 使命与担当: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目标与特性

        综上分析,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同时具有博士工作站、教育博士、东北师大附中三重规定性,这就使得工作站的使命和担当具有了内生的特殊性和目标指向性。

     (一)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研究内容

        工作站以东北师大附中为培养场域,其研究内容必然以学校的校情为逻辑出发点。东北师大附中校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体制、多校区并存,从这一维度讲,可以研究现代治理体系、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等内容;第二,幼小初高多学段并存,从这一维度讲,学校天然的具有了一体化研究的优势,因此可以研究思政课一体化、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等内容;第三,东北师大附中是吉林省首批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示范校,从这一维度讲,可以研究“五育并举”课程开发、学科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落地等内容;第四,东北师大附中是一大批具有学术潜质学生的聚集地,可研究高品质学校的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

      (二)以教师发展目标的特殊研究动力

        教师的一生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蜕变,第一次是教师身份的获得,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完成,其成长的标志是教育行为的变化。第二次是教育家身份的获得,通过反思和创新来完成,其成长的标志是教育立场的变化。于教师来讲,第二次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却又极难达成。东北师大附中具有71年的厚重历史,早在建校之初,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就将学校的教师发展理念凝炼成一句话:“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这就要求东北师大附中的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完成第二次蜕变,成为教育家。这就要求我校教师至少产生三点转变:第一,由专业发展向学术发展转变;第二,由教学能力向批判、反思和创新能力转变;第三,由技术熟练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这与工作站的培养方向不谋而合,因此工作站将成为我校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最有利平台。这也是工作站建立和站内教师研究的本源性内在动力。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研究对象

         工作站的另一个特殊性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还是一批特别优秀的学生。研究对象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工作站的研究适应学生的高潜质特征,要有更加周密的设计和准备;短期内要能够做到体验有效,长期内要能够做到发展有效。每一个研究能够都必须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成果归。

      总之,我们可以将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目标归纳为: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地方、服务大学。将特性归纳为:“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学生、辐射一个区域、探索一种模式”。

三、 实践与探索: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模式与路向

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共有60名博士及博士生,其中教育博士24人,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的有21人,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向的有3人。在组建三年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模式与发展路向。

(一)“大学-专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培养环境(U-M-S)

2018年教育博士扩招方案实施以来,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形成了“师范大学—所选专业所在单位之间三位一体的特殊培养环境。依据东北师大对于教育博士培养的方案、课程规划,按照博士们所选的专业方向,重在考量其来源单位的学段、办学特点,按照工作站内博士的主体来源情况,鼓励博士们的教育研究源于教育实践、研究过程结合教育实践,把研究放在所在单位的一线和课堂,把论文写在中小学的校园里。这样的培养环境不方便教育博士一头扎在学术理论里搞研究。

(二)“导师-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T-T-S)

教育博士生本身作为一线的教师,有学者将其专业身份明确界定为学术型实践者(scholarly Prac-titioner)。因为上面有着大学配备的博士生导师作为学术理论的引领,下面有着渴望其引领成长的学生群体,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情况下,在开展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何平衡实践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正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位置等问题。所以,特殊的身份决定教育博士在在解决“工学矛盾”与“理论尴尬”时就需要融合多重身份——在大学学习时以“学习者”作为主体身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则是“实践者”的主体身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经过学习的提升后又应该具备“研究者”的主体身份。

(三)“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P-S-R)

基于教育博士特殊的培养环境和培养主体特点,工作站形成了“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

1.立足课堂与学科教学一体化,明确培养之基

基于教育博士从工作实践中来的根本要素,工作站的第一个一体化从立足课堂与学科教学出发,明确自己的研究来源于基础性的实践。教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科教学的主阵地。

2.学习任务与课题项目一体化,聚焦核心主题

要让教育博士成为新型的学术型实践者。教育博士的学习任务与学术博士比起来不相上下,他们面临着学习过程的时间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工作站帮助大家规划学习时间,利用工作间隙和休息时间“夹缝式”学习,更重要的是聚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平时的课题研究、项目化研究实现一体化的规划,带着学术思维在时间与精力上实现统筹管理,一举双赢的目标。

3.论文撰写与课程实施一体化,融通实践过程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于教育博士来说,所工作的学校,学校开发的课程,所服务的教育领域,就是他们的“大地”。工作站鼓励博士生们,论文的选题方向来源于自己的实践所问、实践所需,实践所学,结合实践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创造,让自身专业发展更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侧重于学科教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侧重于管理类的实践研究,无论是哪个专业方向,都是将教育理念与实践工作结合在一起,其实都是在一个课程的领域内不断研究,真正做到实践有理论指导,理论不流于形式,真正扎实地服务于自身所在学校及课堂,最后让学生受益,让教师成长。

4.自我提升与学术辐射一体化,拓宽成长视域

工作站不断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研究。依托学校课程建设组织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研究项目、跨学科学术交流组织等多类型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依托小初高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加强同学段跨学科、不同学段跨部门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具备多种研究视角。

博士学习的自身提升来源于特定的学科立场和方法论意识,工作站在大学教育学部的指导下,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教育博士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原创的想象力,对已知的质疑,和理论分析的水平,鼓励大家把自身提升过程中的思考与研究、成功案例辐射出去,同样是一种学习方式。工作站积极鼓励博士生时刻具有研究意识,同时鼓励大家内化于心的学习之时要外化交流、辐射区域——这也是一种更宽泛的学习方式。

5.群组讨论与问题思考一体化,纵深研究理路

“群组式学习共同体”对于教育博士的培养非常契合,工作站力求打造一支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论坛。

论坛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每学期两次,既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过程又是基于实践中问题的深度探究,面向实践领域,学校工作站创设机会,为大家“请进来”。我们聘请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指导,学校依托“元晖工程”,邀请《人民教育》主编任国平教授讲解“学术型中学”的理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导、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柳海民教授、高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等知名学者专家为教育博士做讲座指导。

2018年以来,工作站共成功举办九届主题学术论坛,论坛内容从文献交流分享到开题报告、专题沙龙,再到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学科教学创新与实践等方面。在此,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博士生可以介绍他们的研究计划或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博士论文的某一章节或总体纲要,以汇报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工作站站长即学校校长作为导师之一主持并与聘请的大学导师提出相应建议。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工作站的博士生既可以推进自己的研究,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可以为未来参加大学组织的正式学术会议做准备。让学术研讨形成工作站的常态化,站内博士们与导师组、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之间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对话关系,在对话和讨论中,培养了研究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互相批判和提高,教学相长。学术氛围浓厚,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多维整合在研讨中尽展其魅力。

在主题式教育博士论坛的基础上,工作站还开展了约每月一次的“小组论坛”。在此,导师会让小组内每名成员就某一个话题或一名同学的汇报进行细致讨论发言,从而在战术路径、细节谋篇上为小组成员的研究助力。

工作站积极营造学习的梯队建设,注重博士的身心成长及沟通协调能力。在对话式的学术交往中,高年级的博士们引领低年级的学习者,这样就可以形成经验型的学习递接,博士同学们彼此之间横向的同级交流与传导、纵向上的经验与反思,注重大方向与小技巧的结合,包括与导师、导师群组的交流能力得到很好地提升,有机会更为深入地进行学术交往。在这样聚集性与互补性的作用下,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未来与发展: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的成果与辐射

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博士工作站成立三年来,站位服务,经过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做到了“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学生、辐射一个区域、探索一种模式”。

三年来,工作站的博士有20人次从学科教学及自己的管理领域出发,发现研究点,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探索,他们在国家级的创新型名师孵化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百花奖”大赛、“五以”教学大赛上展示自己所做的研究,在业界同行中引起广泛的关注。

三年来,33人次在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中,把自己在工作专业领域的课堂教学或学校管理实践研究以课题、项目运行的方式与教育博士的学习任务、毕业任务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负责人、参与人的身份进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7个、省级研究课题21个、市级课题4个,其中有1个获得省级教研成果一等奖。

三年来,站内成员把研究形成论文、案例等发表在SCI类1篇,CSSCI类6篇、核心期刊15 篇、省级期刊8篇、市级期刊3篇,同时在工作站学术期刊《教育科研》《争鸣》发表论文26篇。

三年来,工作站博士们在备课、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等方面,国家级平台进行6场,省级平台进行28场、长春市教育系统的集体备课作为主讲13场、在中高考的系列教育教学比赛中、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中,都有我站教育博士展示实践研究成果的身影!

“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博士工作站运行中,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期待帮助教育博士在实践域、学习场中,形成教育博士工作站问题存在及解决方式的研究态,形成指向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的美好未来。